我在這近十年間,因涉足工商協學會活動需經常與理事、會員、朋友、相關機構人員、政府官員或友會理事等人以電郵通訊,常遇到以下各種情況:
- 很多人收到電郵後,祗粗略快讀便算,沒有回覆的習慣。就算我於信尾提出要求回覆,也沒上心及行動。多日後也不見回音,儘管特別重發作「溫馨提示」也不獲理會下,祗好打電話給他/她們,不少人說已讀過我發給他/她的電郵,但語氣都帶有「乜要回覆嘅咩?」。
- 有些人覺得對收到電郵所提出的問題,需要時間(可能需一星期或以上)去處理,然後才可有較實在的回覆,他們不會先回覆知悉,告訴我稍後才會有答覆。令我在等待回覆期間,也不確定對方是否收到電郵,唯有重發電郵或打電話跟進。
- 有些人表示讀過, 有打算回覆,但因太忙而忘記了。
- 有些人回覆表示收到了,但對我的電郵中所提的問題完全沒有表示,或沒有完全回答。
- 少部分人表示沒有收到,於是原信重發,但仍沒有回應,於是打電話跟進,他們便說收到了,祗是未有時間回覆。
- 有些人給我電郵,要求給予一些資料或意見。每次我都熱心地花工夫去搜尋資料並儘快給予詳細回覆,但卻很長時間也收不到任何回應。我並非期望收到他/她們的致謝,但亦希望我所給予資料或竟見合用。因恐怕電郵發失,經重發及多番跟進,才知道對方早已收到。
- 與我相熟的朋友都知道我回覆電郵快,因我的iPhone是每日16小時開啟並可收發所有電郵戶口的,但有些朋友卻像對自己的電郵系統沒有信心,發出後不到三分鐘便打電話問我收到未,有時在駕車中收到這種電話,唯有在停車後第一時間從iPhone檢視電郵,原來並非十分緊急的電郵,真令我啼笑皆非呢。
- 有些人在Facebook公開徵求意見,但當我給予意見後,卻沒有任何回應。Facebook 不像電郵可推說收不到,訊息立即便登載在其Wall上, 可是總不見其作回應。
- 經常在Facebook收到一些活動的邀請,對沒有興趣及時間不許可的活動,我習慣立即回覆「不參加」,或儘快確定「將出席」,令對方知悉好作安排。可是,當我有活動須邀請朋友參加的時候,便知道大部分的朋友都很忙,忙到連點擊RSVP作回應也沒有時間,包括一些經常忙於更新其動態、分享其美食、所玩的Facebook 遊戲及勝出紀錄的「朋友」。
所以我由2009年開始推行「資訊管理五常法」,其中「常自律」的精神,鼓勵人對所學的「資訊管理」技巧及快回應的通訊文化,能做到「知行合一」和多為他人設想,並為自已的電郵和Facebook帳戶負責,也尊重自己於Facebook的朋友。
有些公司客戶找我為其公司員工提供「MS-Outlook 的應用技巧」培訓,我都推介「資訊管理五常法」方案,藉這品質改善活動,進行全員培訓,除了令其員工精通公司已設置的資訊管理系統以提高工作生產力, 並曉得正確的通訊文化,包括以下各項:
- 負責任的文化 -
1) 為自己的電郵帳戶負責,經常檢視郵箱。
2) 無論電郵、會議邀請、工作指派等,都會於即日儘快回應。
3) 若有電郵需時處理後才能作完滿回覆,也會於即日先回應對方知悉其電郵,並告之將 於何時會作完滿回覆。
4) 學習並精通公司的資訊管理系統,並正確使用各項功能。
- 為他人設想的文化 -
1) 回覆電郵前,會考慮是否需將原來電郵在副本欄中所有的人,都包括在這電郵中 (Reply All) ,其實很多時候,祗須回覆發信人便可(Reply),以免浪費其他人的時間。
2) 細心回覆電郵確保沒有遺漏對方所問的問題。
3) Lotus Notes的用戶,會小心考慮是否選用"Reply with attachment"的功能,以免發出附件的人或/及其他收件人,須收多一次該附件,既阻礙他人時間及郵箱數據限額,並浪費網絡資源。
4) 留意附件的檔案大小,會應用電郵系統可將隨附圖片大小自動減細的功能,以免引致 他人的郵箱超出數據限額。
5) 不濫用「副本 」、「索取讀信回條」及「待處理提示」旗幟的電郵功能。
6) 撰寫電郵經常保持禮儀、精簡和切合主旨的內容。
7) 採用較大及容易閱讀的字體。
8) 發電郵選用「連絡人」或「通訊群組清單」,避免誤發或漏發電郵,影響他人。
- 自律的文化
1) 經常更新個人行事曆,準時出席會議/約會。
2) 支持環保,如非必要,不列印電郵。
3) 每天上班開電腦後首先檢視Outlook Today作為工作計劃的概覽,下班關閉電腦前也檢 視Outlook Today,為明日的工作計劃作準備。
4) 遵守「資訊管理五常法」的法規和所訂的目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